韦德纳(1885—1912)出身于名门豪族,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对书可谓是心神专一,在大学三年级时开始藏书,因他最钟爱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初版弥尔顿《失乐园》、几乎全部的白朗宁初版本等等,都成了韦德纳插架的珍宝。1912年春,韦德纳开始设想如何为母校筹建新的图书馆,尚未设计出具体方案,他即与父母远赴欧洲,参加一项珍本书大拍卖活动。韦德纳回国时,正值“泰坦尼克号”处女航,他与家人登上了船。在大西洋上,他与刚从伦敦觅得的两本珍品书一起,葬身冰凉彻骨的海水之中。
幸免于难的母亲悲痛之余,不惜一切代价把韦德纳生前圈定的各种珍本搜集齐全,然后斥资建造一座崭新的图书馆,以永久存放爱子的藏书。1915年夏,韦德纳图书馆在哈佛校园内落成。图书馆“对悲哀的母亲而言,是慰抚创伤与苦痛的祭坛;对哈佛的学子而言,是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圣殿”。
这个真实的故事向世人昭示着一段比电影中的爱情故事更为哀婉动人的“爱无止境”,其中有人与书的难舍之情,有母与子的骨肉之情,还有书的主人对后世学子的关爱之情。韦德纳是真正的爱书人,他的生命虽然过早地划上了休止符,但他对书的眷眷深情在图书馆得到了延伸。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童元方教授的《“泰坦尼克号”上的真实故事——韦德纳图书馆与哈佛大学》,使我懂得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变得如此悲壮感人。
(《深圳商报》1.2陈子善文)